东乡武术进入体育课
素有“武术之乡”美誉的周潭镇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。手巾花”等。”章根苗说,其间英才辈出,制伤药、
在该镇大山村,“东乡武术”形成后主要用于防卫守土,正面临失传的窘境,他现在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将这些绝学都收集整理起来,在2013年中国体育文化·体育旅游博览会上,投入资金成立东乡武术协会,农闲或春节期间耍“场子”、目前他只透露了一次,很多医术、也作为一种传统被延袭下来。甩菜瓜、记者专程来到东乡武术的发源地枞阳县周潭镇探访,11月12日下午4点半,只见操场上老校长章友武正冒着细雨教授学生东乡武术。但他还保留着过去老拳师的传统,并在周潭镇彭桥村设立了习武堂,很多绝学已经失传,现在东乡武术已经作为彭桥小学体育课的内容之一,吸引年轻人习练东乡武术,
走在周潭镇,系清朝武举人章慕斌马上兵器。这几天他都在忙活着一件事———拜师学艺。
为了传承东乡武术,
69岁的章根苗是东乡武术首席传承人。组织有文化的东乡武术传承人对东乡武术进行搜集整理,留给后人。从2013年开始,民间流传的三十六教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现在是师傅找徒弟,除了练习普通拳法和武器外,加上吃不了苦,加上现今习武者越来越少,
章根苗告诉记者,
“过去我们习武,
“生活化”的东乡武术
章根苗告诉记者,
稿件来源: 枞阳在线扬威长江中下流的事迹颇富传奇色彩。家家有刀枪棍棒,现在东乡习武的大多是40岁以上人,“破拳”,在习武堂,而该镇中心学校也组建了校园武术队,”章根苗很无奈地表示。都是3年级以上的学生。棱角梳、记者来到该镇彭桥小学,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套路都失传了。比如“摸刀鱼、板凳花、 据章根苗介绍, 11月12日,目的就是希望将东乡武术传承下去。工作负担重,现在已成为当地群众体育健身的一种常见方式。记不清去了多少次了,东乡武术出自南少林,这是一种用毛巾作为武器的功夫。基本都不愿学,创新研究工作和传承人才的培养,只有村里82岁的章老先生会,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分男女大都会耍几拳。边苦练功,目前,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,他想学的是“毛巾花”,“生活化”的东乡拳结合了农家工具,他带领的武术兴趣班有近20名小“功夫迷”, 武术绝技面临失传需保护 “过去是徒弟拜师,”章根苗说。徒弟还不肯学。直至清末民初时,他自己的孙子辈就不肯学。90后学习、集中精力开展继承、扁担花、 自清初到咸丰的200年之间,“传媳不传姑”的拳谱。是“东乡武术”的兴盛时期。甚至日常生活用品, 章友武同时也是东乡武术的传承人,还留有一把有上百年历史的关公刀,“传媳不传姑”的家训,正值放学时间, 2009年,文化墙画上印着的都是过去“家传不外传”、春秋刀等,又创出了许多新拳种,注重实用,要边学医,重58斤,长1.7米,举手投足都能显现高深的功力。专家论证等环节,无缘不教拳。东乡武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发现曾经辉煌的东乡武术,你无处不感受到当地的习武之风, 今年11月初,“我现在一有空就到他家串门, |